从谍中谍7的细节中窥探当今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
不知道谁说的这句话,意思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好像又高于生活。虽然这话在现今的网上已经被滥用了,比如什么“现实生活才高于艺术”,“生活比艺术魔幻”之类,但至少现实生活的元素被反映在艺术表达中,即在这个方向上的信息流动还是依旧存在的。机缘巧合之下路过影院,发现碟中谍7正好在热映中,反正是没事做,就进去看一眼。影片本身的情节什么的这里就不说了,网上别人肯定已经吵了很多内容了,感兴趣的去各大论坛自行发掘。这里要说的是在下意识里注意到的,由现实世界带入电影世界的弦外之音。
其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能是最近在普罗大众认知中最热的高科技话题。前不久由ChatGPT横空出世带来的热潮正要退去,作为具有某种象征性意味的好莱坞主流影片,自然也选择了贴近这个火热的话题。用网上的话讲,叫做“蹭热度”。当然这么说的话,影片的死忠粉肯定要喷我,你怎么能用如此低端而又接地气的话语来描述一个光芒耀眼的高高在上的事物。这个先按下不表。
片子里的大反派是个失控的人工智能,被称作“实体”,英文原文叫做entity。算是直译了。这东西为什么是大反派呢?因为它渗透了世界各国的情报机构和各大核心网络,通过控制这些设施,向依赖于这些设施获取信息的人发送由这个人工智能虚构的,虚假的信息以控制世界上的人。为什么这个点子听上去好像有那么点说服力?说服力的重要前提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一项观察,即现在的个体的人用于认知超过自身感觉所能覆盖范围的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或者说唯一的手段是互联网络。一个人在网上看到了什么,那他可能真的就会对他所看到的信息所描述的世界深信不疑。至少在遇到与之相悖的描述之前他会如此。那么,通过操作一个个的个体所接受的信息,这样就能对真实世界的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个点子好像并不新,很多时候骗子不就是通过向受害者呈现虚假信息从而影响受害者的行为的么。但是为什么这个点子这次被碟中谍7采用了呢?再回过来看一遍这个描述,向个体呈现构造的信息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是不是有点熟悉?啊对,这不就是前不久美国大选的时候拜登一边喷俄罗斯干的事嘛,说毛子通过Facebook这类社交网络给部分美国选民呈现了虚假的信息使得这帮人去支持特朗普,似乎还因此指责特朗普通俄。打到这里想起这种事情的愚蠢程度我简直想笑,但是这是人家正儿八经的媒体构造的故事,人家的人民可能也对这个情节深信不疑。既然深信不疑了,那么谍中谍7来蹭一下这个情节,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再次,作为拥有一些炫酷科技元素支撑的间谍片,人工智能这种炫酷的新潮科技怎么可能不被纳入进来。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观察,人类总体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总是存在一些恐惧的。《科幻世界》上面曾经就对这个现象做过描述,以往的科幻电影里对于各种新技术,比如核技术、计算机、因特网、生物科技一开始总是以被大反派利用的角度出现的。那么对于人工智能这个新玩意,难道你指望好莱坞这帮家伙将其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给主角以无穷帮助使其顺利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任务的电子助手么,不存在的,别想了。只不过这次,由于人工智能自身是有“智能”的,可以自主,那么它就可以不被坏人利用了,自己就可以担当这个大反派的角色了(好莱坞可能还省了找人来演这个反派的钱,哈哈)。
此处不得不提的是普罗大众对现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的认知是完全脱离其本质的。神经网络其实就是一个运行在计算机里的程序,这个程序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动物的神经网络的部分功能,但是很多人将这么一个程序认作了与人类本身是某种同等意义上的存在,因为ChatGPT这玩意看上去好像真的能说话。而实际上,这个程序真的是连你家的猫都不如的东西,它真的没有智能,(继续采用当前的构建方法的话,此为个人意见)也永远不可能有。在这点上,碟中谍7并没有尝试纠正普罗大众的这种错误认知,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戏剧化的发挥。毕竟拍电影要赚钱嘛,拍出来的电影如果跳出来给人上课而不是讨好观众,那别人说不定就不给你钱了不是。
其二:与东方大国的竞争
在特朗普开始与东方某大国的经济争夺之前,东边一般人的普遍情绪上可能都会由于好莱坞在某电影里提到了自己的东方元素而感到一丝被认同的愉悦。比如之前在某空间站事故的电影里,最后主角是通过天宫空间站成功脱险的。在此之前,各种电影里的东方大国元素其实是可见的,在遇到某种人类强敌的时候,通常会给一个类似于中央台新闻联播的画面来表示“这事很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反映东方大国融入全球经济并得到了承认。
但是在当下的形势里,谍中谍7里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提到这个大反派”实体“入侵了各个世界上”主要“国家,注意是主要国家,的情报系统的时候,还有在提到各个政府都在尝试获得对这个实体的弱点的控制权的时候,电影里的台词没有提China,相反,电影提到的是India。在某一句台词里,可能是为了顾及全世界各个角落,表达美利坚依旧是覆盖全球的霸权的时候,甚至硬造了一个”Austri-asia”这个词来表达大洋洲和亚洲,这根本不是一个英文单词。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里,现任拜登政府正在推动的于东方大国脱钩,转而尝试用印度取代东方大国的生产能力的动作。你看,连China都不提了,反而硬造一个Austri-asia的词来仿佛表示我们其实并没有完全忽略China这个意思。这个让人看起来怎么说呢,感觉这真的是欲盖弥彰,你干脆就不要提好了啊,但为毛又要硬造概念暗暗的戳东大呢。这让人感觉和很多分析的一样,在脱钩这件事上,对面实在是举棋不定,充满纠结。
当然了,这个细节在片子的中文字幕里并没有反映出来,是我听原音听出来的,中文字幕写的依旧是澳大利亚,可能翻译者并不想节外生枝,那就这么着了吧。
其三:没有各种非生物意义上的性别
这部片子在这个LGBTQ乱飞的时代是很神奇的。里面没有各种奇怪的同性恋刻画,你们可是要知道在星球大战里面都有莫名其妙的同性恋角色的,虽然我实在想不通一个星辰大海的题材你非要塞进去几个性别认同有个毛作用。谍中谍7在这个意义上简直是一股清流,里面的异性之间的关切居然真的是发生在生物意义上的男性角色和生物意义上的女性角色之间的。走出影院回想起来简直感觉不可思议,这居然是真的。
那么为什么呢?这里的猜测是,就像有人喷过的一样,美利坚喷别人干的龌龊事情可能都是自己以前干过的,所以才知道这种龌龊事情是可以被干出来的。看似不可思议的LGBTQ运动可以被认知为对面政府对民众的统治手段,通过在媒体上呈现各种一开始被认为不可思议的图像,逐步解除民众对这些现象的抵触,再将其推入主流,这样来扭转社会大众的普遍行为。
但为什么谍中谍7不提这回事了呢?从常识的角度看,以前因为普罗大众没事做,所以刻意制造一些争议性话题来让他们保持忙碌(keep them busy)就行了。但是这些毕竟不是生产性的事情,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产品,很多人的精力被浪费了。再次回到现实世界,现在在面临与东大的竞争的情况下,不能再这么浪费民众的时间和精力了,得让他们回来进厂干活了。
这里顺便提一嘴,你猜为什么马斯克要买下推特?为什么他要限制推特上每人每天看的消息的条数?为什么扎克伯格要立刻上线一个类推特平台?首先,推特实际上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它影响了很多普罗大众的生活,让很多人的精力被消耗在了无边无际的消息提醒中,我在以前的《断线》里面提过这个观点。但是马斯克是需要人进厂帮他干活的,你们这些人天天刷手机,要么不进厂,要么进厂精神不集中干出来的尽是糙活,这火箭还发不发射了。所以他代表的是一方是更实际的实体产业一方。那扎克伯格呢,人家的网站就是可以用来操纵民众的,马斯克这么一搞不是干死人家饭碗嘛。所以推特这么一被限制,扎克伯格那边的第二推特瞬间就上线了。
你看,电影喷的”实体“影响个体行为的危害行为,是不是又是一个已经干过的事情?
其四:美利坚要回到过去
与其说美利坚想要回到过去,不如说美利坚想要回到巅峰。在面对来自强有力对手的挑战的时候,任何人应该都会想想自己过去的光辉时刻,给自己鼓劲。这是人性。
电影里因为数字线路会被入侵所以整个情报机构不得不临时切换回当年的基于模拟信号的系统工作。结合上面的假设来想想,数字技术被入侵是不是隐含着现在的高新技术被东大强力挑战?那回到模拟系统意味着什么呢?东大以前没玩过这个啊。所以这里的意思是在老的领域,美利坚还是有着丰富的积累的,在主场的话,还是信心依旧。美利坚的下意识,应该是希望找回当年沙漠风暴行动时的自信与风光。
总结
谍中谍7看似是娱乐产品,实际上是一次尝试给美国社会主旋律定调的媒体宣传。虽然主线故事跟现实世界毫无关系,但是现实世界的蛛丝马迹依旧无法避免的渗入了影片的种种细节。就像一条伪装的情报,真正想表达的都在字里行间。而这些蛛丝马迹来自在现实世界正在上演的前所未见的冲突,由此展望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注定跟影片中的谍战情节一样,看上去静谧的水面下面,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惊涛骇浪。
未开放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