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们为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欢呼雀跃,分析师们为信息时代带来的无数新的机会摇旗呐喊,互联网的倡导者们声称随手可得的信息是互联网平等性和开放性的象征。我想问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信息吗?

当阅读已经面目全非

不时可以看见有人在论坛上网站的留言里提到自己的RSS阅读器里已经堆上了多少多少的文章。帖子下面声明或者不声明“我只看了标题”、“或者我只看了开头X段”(X为自然数)就回帖的人也不时会见到。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到“看书看不进去了”。如此种种,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阅读多了,反而让人不会真正的阅读了?

相信所有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打开某门户网站或者资讯网站,鼠标一阵狂点在浏览器后台打开任何看上去有意思的新闻标题,等主页拉到底了,再逐个阅读刚才打开的那些网页,通常读到一半就直接拖到最后看结论,然后自己告诉自己“后面还有那么多,这篇我已经读完了”,再接着关掉这篇文章,开始对下一篇进行相同的动作。

而到最后,对于刚才读了些什么,往往毫无头绪。

效率带来的问题

这样的阅读习惯来自拨号上网按时间计费的时代。浏览主页然后让真正的内容在后台加载可以显著缩短自己的在线时间,从而节省大把网费,要知道当时3块每小时的网费也不算便宜。其实质是多任务:一个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普遍具备的特性,通过很快的来回切换正在运行的程序来增加CPU的使用率,从而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在这儿,这样的阅读习惯让网络在不用的时候在后台传输数据,达到利用闲置资源的目的——很聪明,很高效。

可是跟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回复之前程序运行的环境一样,在不同的思路中来回切换同样需要付出努力来回想刚才的思路。而对人来说这是更佳困难的事情,当同时处理的事情书目多了之后更甚。于是当我们真正读到那篇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在大多数时候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没有了动力就没有行为,所以多数的文章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读了等于没读,这还是阅读么?

未过滤的信息

互联网的簇拥时常叫嚣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在于人们可以实时传输各种各样的信息到世界各地。于是我们看到各大门户网站对于世界上各种重大事件都有“文字直播”;各种专题网站对于业内发生的事情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加以报道。非快不求。可是这类信息通常十分琐碎而且杂乱无章。以IT网站为例,各种只有一小段的“新闻”、“快递”充斥着网站的各个角落。其内容无非是某厂商又发布了某某产品,以及一些关于产品特征的只言片语。如果你不是特别关心某产品的话,要把分几天从不同渠道流出来的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再组织消化相信是很艰难的事情。而要形成系统和体系,那就更难了。

而平面媒体在这点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出现在平面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报道价值的,相信没人会为一份满是零碎资讯毫无组织的平面媒体买单吧。而平面媒体对于信息的归类让我们可以在阅读某个板块的时候将注意力专注在某一个方面,而不像阅读网页那样,一会在产品资讯,一会在产品评测,一会又变成了业界趋势,下一页又变成了某成人网站

我的担忧是:网络阅读的流行会不会造就无数的“信息储蓄罐”而非真正的有学识和想法的人?

关于个性化

另一个关于网络的赞美在于人们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是当人们只关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后,当人们从来不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外的东西的时候,那会发生什么?

一项关于互联网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上的人们倾向于“在相同的论坛和具有相同见识的人重复类似的观点,不停的反刍自己那些已经说了N次的话”。具体的调查我无法给出,所以考证派可以完全无视我这段。由此可以解释论坛里不时出现的“一言堂”骂贴,也可以解释互联网上的言论为什么都如此极端:在类似的人里,在有限的表达方式上,似乎只有“搏出位”才能达到显得与众不同的目的。

于是我们看到身边的人似乎跟自己的爱好越来越不一样,似乎对社会的看法越来越偏激——因为他们的同好,他们的战场都在网上。现实离他们已经越来越远了。

虚假信息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人很容易的可以将信息发布给很多的人。可是不是所有发布信息的人都心怀好意。比如:

“印度的人均GDP超越中国”

看到这样的新闻,你会不会会心一笑?而当这样的标题夹杂在无数的其他标题中的时候,你会仔细思考它的真伪吗?

同样的,网上流行的枪手也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当你想查看某感兴趣的手机的使用体验的时候,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你会如何判断?一定是说某种观点的人多那就是正确的吗?要是我告诉你用程序可以瞬间发布成千上万的信息你又作何想法?

本不该是这样的

有人说年轻一代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远远高过上一代。我对此表示怀疑。我们或许每天面对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上一代,可是要锻炼出对巨量信息足够的筛选、汇总、归纳的能力,不是“在信息时代长大”就足够的。这个或许程序可以作为佐证:还没人能写出能够完全有效的归类信息的软件,而程序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维。

信息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坐下来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