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关于网络和信息时代的思考。

从33.6K到永远在线

还记得我买第一个调制解调器(Modem)的时候,56K的“大猫”刚刚成为主流,33.6K的小猫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ISDN用它单线64K,双线128K的速度以及高昂的费用刚刚成为所有人垂涎的对象,ADSL还在地平线的远方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景象。“开机即在线”?那只是个传说吧?

世界的变化是那么快,当初的传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多数人身边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现在我们不光“开机在线”,还几乎“永远在线”。不信?看见你家角落那只默默无闻的猫了么?当然现在的猫叫ADSL Modem,跟以前的猫大不一样了。还不信?看见那些开着机器通宵下载的人了么?看见买NAS,路由器上接硬盘,或者干脆用淘汰下来的机器专门下载的人了么?现在我们永远在线了,关于网络的话题变为了你的速度,我的速度,你的上传速度,我的下载速度。有人开始不满ADSL里面那个A,因为Asymmetric的意思是不对称,就是说上传下载速度是不对称的。有的人开始垂涎光纤。而所有的人都对天朝落后的网络速度捶胸顿足,对棒子国内的高速网络羡慕不已,同时也对美国国内似乎也不平衡的网络发展感到一丝由衷但似乎有点可耻的欣慰。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毕竟是永远在线了。

从“我去查一查资料”到“我去google/百度一下”

永远在线带来了不少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大概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变得垂手可得了。而这其中搜索引擎的影响不能忽视。强大的搜索引擎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便利,有不懂的问题只需要把它放到搜索引擎里搜一搜就是了。但是人们现在对于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可能是让人吃惊的。为什么呢这么说呢?

明白搜索引擎的原理的人都知道,搜索引擎实际上只是用用户敲入的关键字来查找具有这些词的网页的。所以很自然的,要查找关于某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查找哪些网页提到了这个问题里的那些关键字,所谓关键字,基本上可以理解成一个问句里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举个例子:

“用M9怎么在XP下共享3G上网?”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一篇网页提到了上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它多半会包含这些词:

M9、XP、共享3G

接下来如果用这些词,或者说“关键字”来搜索,返回的网页就多半包含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简单的搜索,也是需要思考和摸索的。

可是实际情况呢?百度的这种提示大概很多人都见过:

奇怪的是,人们居然把完整的句子塞给搜索引擎。当然我猜百度应该能够从这些句子里提取出关键词来,同时我也相信如果真的用整个句子去匹配,是搜不出来什么结果的,因为毕竟一个意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一定是用户输入的时候的那种表达方法。

下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他们怎么想的?

很显然这些用户并不知道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他们大概没有关键字的概念。而这些用户更多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对待搜索引擎这样新事物,而他们将搜索引擎映射为了哪种角色从他们对待这样事物的方式方法不难看出。这里由果及因,不一定包括所有的情况,但是至少部分用户将它当成了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任何答案的有问必答的帮手。人们通常会对自己身边懂的多的人产生依赖,那么人们对搜索引擎产生依赖就是很自然的结论了。再进一步,这个人懂的越多,周围的人对他的依赖就越大。搜索引擎知道的如此之多,那么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就不难推测了。

结果呢?

永远在线->随时可用的搜索->依赖->更深的依赖->潜意识里一直挂着这个东西->精神上的“永远在线”

人机合一?大概不是,应该叫成瘾。

(另一方面)“黏住用户!”

永远在线的电脑给人们带来了另外一种娱乐方式:上网。作为工具出现的网络现在的娱乐气息是如此的浓。不信?知道人们在Twitter这种记录日常言论的电子废纸篓上花了多少电力么?facebook上各种Like点击又消耗了多少电能?(读到这里再跳回去重复一下前两句,将里面的两个网站换成微博和人人再来一次,然后看下一句。)网游这种赤裸裸的娱乐就不说了。多数大众论坛上重复的毫无意义的“顶”、“强”、“求助”之类的帖子又用了多少资源?而所有的网站都在讨论如何增加用户粘度,因为一个网站只有有人看,才有经济意义,才有利润,才有人肯投资。所以才有新闻网页旁边的“类似关注”,文章末尾的讨论、评论、“顶一下”、“看完文章的心情”,“同类推荐”等等等等,如果你眼睛稍微晃一下,很遗憾,你被粘住了。被粘住一会之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而回想一下看了什么,“诶,怎么搞的?”

而这跟咖啡很类似,咖啡带来的兴奋感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可是当它的效果过去之后,刚才看了什么,做了什么往往要很费力才能记起来。特别是用咖啡来提神看书的时候,兴奋过后,刚才看了的内容往往一片空白。具体大脑怎么产生这种情况的不明白,可是无谓的兴奋似乎永远是无谓的。

当人们无聊就开始上网,几乎等同于无聊就开始喝咖啡的时候,对网络的依赖已经产生了。而结果呢?上面已经写过了。

结果的结果

个体:思维能力的丧失、对“自来食”的依赖、“心理在线”带来的焦虑和烦躁等等等等。

社会:创造性的丧失、对已有解决方案的依赖、懒惰思想的泛滥、整体素质的下降等等等等。

而这些只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些。

那到底怎么用这东西?

很简单,想清楚做什么了再用。用完了眼睛不要乱扫,立刻下线。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回到拨号的年代。

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