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时代

有时我觉得这是个人人都在敞开喉咙,声嘶力竭的向周围所能感受的到的所有个体拼命表达的时代。所有人都自我感觉及其良好,认为自己的无论什么主张都应该得到认同。如果遇到不认同,那就加大音量,不择手段,一定要别人认同为止。不管说什么话题,自己一定要成为说最后那句话的人,无论结论本身是什么。

大家都在咆哮,所以感觉这是个咆哮的时代,咆哮时代。

回想起来在2012的时候我写过这么一篇博文:《断线》。里面从我自身的体会出发,谈了一些对于高速宽带互联网普及之后的现象,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一些预想。

当时我写道:

结果的结果

个体:思维能力的丧失、对“自来食”的依赖、“心理在线”带来的焦虑和烦躁等等等等。

社会:创造性的丧失、对已有解决方案的依赖、懒惰思想的泛滥、整体素质的下降等等等等。

现在看来,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已经变成现实。有些在新技术推动下出现的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上,甚至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总的来看,短视频的出现对群体性思维方式的塑造的冲击性是巨大的,而微博和Twitter这类短文字博客平台对世界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

快手、抖音

快手和抖音的出现在我的角度看来是悄无声息的,虽然两者后来都发展成了一股洪流。这两者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在手机屏幕上,不间断的展示几秒钟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并让手机用户完成一定的反馈,比如点个赞什么的。

这种事情在我看来是及其无聊的。几秒钟、几十秒的时间能清楚的表达什么吗?能够完成什么样的阐述吗?能够完整展示某个事件吗?全都不能。或者换句话说,稍微需要一点思考的内容,全都不能。这在我看来是比最开始的Youtube都不如的垃圾内容。Youtube上多数的由个人创作者完成的内容,在我看来,在深度上都是不足的。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更何况个人作品很多情况下都带着及其浓厚的个体视角,要通过这样的内容达到对完整世界的中立的认知,需要付出的精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短视频更加无聊。在短视频里,作者甚至连完整的观点表达都做不到。在《断线》里,我将Twitter称作“电子废纸篓”,现在我觉得将短视频平台称作“电子废胶卷篓”也是无比恰当的。为什么呢?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里,作者如何才能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既然任何需要思维参与的话题都不可能提出来,那么不多的选项可能就只剩下日常生活中那些随时可见的俗套内容,或者经过加工的刺激性内容了。这些东西不需要动脑就能理解。前者比如展示一个人的表情变化,或者展示一个人骂人,说俏皮话。或者摔跤、现丑。后者比如无数的配上蹦迪音乐的无聊片段,或者配上那段已经被很多人听到厌烦的嘶笑音效的无聊片段。而作为观众,在一次又一次的观看这种低劣的内容之后,能收获什么吗?能知道什么新的信息吗?能明白什么新的观点吗?能产生什么思考吗?全都不能。在被连续几个小时高强度的灌注这些无聊内容之后,用户估计除了感慨”我这几个小时好像啥也没干“之外,毫无收获。

A Means to An End

这类东西的出现其背后的原因估计都不是为了为大家带来什么好处,更多的在于创始人某种个人实现的目的。快手的创始人宣称自己是为了”直白的展示世界“。抖音的创始人被新闻文章写作能够洞察人心的某种隐藏的欲望的非凡角色,而抖音的“成功”被称作满足了这种欲望之后的结果。当然,如果再接下去问,为啥此人想要满足别人人心的隐藏欲望呢?那答案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结合当下整个社会的整体趋势,那么一种可能的猜测是,很简单,唯赚钱耳。

换句话说,这类东西本身只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挣钱)的一种手段。而现在对这些东西的吹捧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们现在看来实现的很不错(挣了很多钱)。既然目的是逐利,那么逐到了利的东西自然就是好东西。

可是,手机用户的目的却不是为了逐利。很多时候手机用户可能并没有抱着什么目的。他们安装某个应用可能仅仅是由于自己看到了某个广告宣传,或者被手机应用渠道推送,或者预装。而他们点开这些应用的目的可能只是仅仅为了好奇,虽然之后他们会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被这些应用占据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人的时间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人将自己最稀缺的资源以一种及其廉价的方式卖给了这些应用厂商——无怪乎它们能够达到逐利的目的。

自我赋权的时代

或者说,自我膨胀的时代。这个短语是我对“the age of entitlement”的翻译,之前我在一条美国超市里两个人由于排队插队的事情打起来的新闻下面看到了这个评价。仔细想来,现在的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确实是一副,老子就这样,老子偏要这样,老子有权力这样的样子。在特定的上下文里网民们称这种做法是“键盘侠”,说的其实就是这回事。而当人们将网上的做法不自觉的代入现实生活中之后,出现的就是“由于自我极度膨胀导致作出蠢事”这类的事情了,比如那条由于插队而大打出手的新闻。

可是在文字互联网上,“键盘侠”们表达自我好歹需要文字。短视频的出现彻彻底底的干掉了这么一个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的门槛。为什么呢?由于义务教育,现在人人认字,人人也能敲几个字。但是要敲出吸引人的文字,那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认字了,更多的需要是思维的深度。可是短视频呢?视频发布者不需要认字,可以是文盲,它只要在视频里面做出一些出格的也好,搞笑的也好,愚蠢的也好,聪明的也好的行为,注意是行为,就能完成内容的制造。而这些内容进入传播之后,由于能够完全颠覆普通大众的“能被广泛传播的通常都是好东西”的一般印象,从而变成极大的话题,成为所谓的“爆点”。这些爆点吸引到的人的注意力称为了各方追逐的目的,资本需要这些来变现,内容发布者需要这个来满足自己的“隐藏的欲望”(包括带货),用户需要这个来消磨无聊的时间。

Win-win-win,大家都得到了满足,大家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得到满足,在持续不断的满足下,大家都有权得到满足,所有的人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

推特治国

过去四年中最大的乐子之一可能就是看这个前所未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先生,所完成的各项表演了。从竞选时号称修墙到真的修墙(不多的完成了一些竞选承诺的总统),到说退出哪个组织就退出哪个组织,到给各盟友施加从未听说过的压力(NATO费用之类),再到最后华盛顿的“盛况”和两次被弹劾。无聊的国际政治新闻从未如此精彩。

而这位老兄的一个习惯也常常被人津津乐道,就是所谓推特治国。他常常在Twitter上直接对民众喊话,传播一些并没有实际证据支持的,虚假的消息。这些消息更像是观点、态度而非事实。最后Twitter和Facebook不得不对他的账户加以限制。这件事被一些研究国际政治学的者评论为“自由主义的反噬”,认为是美国向他国输出自由主义,意图干涉别国政治的方法玩脱了,被搞到了自己身上。并把该现象与微博上正在出现的粉圈现象作了并列,认为两者是有共通性的。

这里不谈政治而问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偏偏是Twitter和新浪微博?

其实这和这两者作为“电子废纸篓“的本质是分不开的。两者都只能传播及其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和短视频一样毫无营养,完全就是浪费电力。但是由于这些消息很短,一般人不需要什么门槛就能完全接收,消化。并且在持续不断的消息流中,人下意识的根本不会去反思和回想,思维永远挂在”我是不是漏掉了最新的消息“这个担心上。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说人们会变的焦虑。没有反思而被动接收了这些信息,那么结果就是自己被洗脑,莫名其妙的加入粉圈,不管是特朗普的,还是什么蔡某某,肖某某的。这样的民众失去了批判思维,从而失去了创造性,外在的现象就是整体素质的下降,无外乎大家都在号称”美国正在衰退“。回头看这些粉丝,也是在衰退。

未来?

到了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未来会如何?

未来可能是继续分化的未来。通常来说人掉入了一个”简单“的坑之后很难爬出来,或者说,这是某种成瘾。这些人脑子掉入了由简短信息导致的多巴胺分泌的兴奋的坑之后,会继续陷在里面,无法自拔。别的有目的的人也不需要这些人抽身出来,因为流量才意味着财富,控制才意味着权力,可以预测的行为才意味着稳定。

我时不时会想到H.G.Wells在《时间机器》里面对未来世界的描述。在这部小说里面未来世界人类形成了生殖隔离的两个种族。一种高高在上,高贵飘渺,精巧纯粹。另一种生活在地底,低贱低俗,粗糙杂乱。

我们大概已经回不去33.6K的时代了,但我还是希望《时间机器》里面的预言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