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mp3播放器,一种是ipod,另外一种是其他。现在也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手机,一种是iPhone,另外一种是其他。这两种 i 打头的东西都来自这家固执的在这个”Made in China”的时代,依旧在它所有产品上标着“Designed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的名叫苹果的公司。而这家以水果为名字的,稍微带着点傲慢和不屑的公司却拥有据说是世界上最忠实的拥护者。他们被称作果粉,他们手中的产品胜过一切其他类似的,不那么类似的和不类似的产品。所有当前最新的表褒扬的词在他们眼里似乎都可以顺理成章的用到他们手中那个在显眼位置标着一个缺了一口的苹果的东西上。而这家公司同时有着应该是世界上最不遗余力的诋毁者。这群人叫果黑。他们反讽,他们揭露,他们比较,他们痛骂。他们也调侃,嬉笑,鄙夷和无视。他们用一切可以用的表达方式,文字,视频,图片和声音,来表达自己对不光是对这家公司,对它的产品,同时也对果粉,对似乎一切对苹果这个话题表示褒扬的人的反对。两者间的对立甚至能让人看到宗教战争或者意识形态争论的影子。这是为什么?

答案是,它就是不同的观点和哲学间的对立。

高科技公司的产品,通常让人联想到的是扎实的作风,沉稳的行事,明确的路线以及让人应接不暇的新名词。浏览他们的产品页面,扑面而来的是产品参数,技术特征。其实质是对事物的精准表述。“我们的产品如此如此”是他们要传达的共同信息。而至于“你该如何做”,留给的是顾客本身。这种作风让人联想起科学的态度。科学只对事物做描述而并无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如此行动”的内容。换句话说,它只关心“事情是什么”而不关心“人应该做什么”。因为科学相信,当一切都清晰之后,人会自然而然的作出判断。回到产品上来,科技公司传达的消息是“我们的产品如此如此,你应该知道它是否适合于你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导购者将这个产品如何描述的更加清晰,让顾客更加明白产品是怎么样,自身需求又是什么样,中间有无匹配,匹配多少。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再来看苹果。和科学的,理性的态度相反,苹果的作风是彻彻底底地在感性上做文章。打开Macbook的宣传网页,各种广告宣传语让人应接不暇。很多形容词都处在极端,极尽挑动人类神经之能事。“全新”、“更多”、“无以伦比”、“超快”、“超灵活”、“超清晰”、“高达”、“快达”、“惊人的”——这些是从现在这个Macbook网页上摘录下来的表示程度的副词。同一个页面上还有各种从技术进步角度看不可思议的数据。“它比上一代产品快达 60%”、“速度比 FireWire 800 快达 12 倍”、“快达 10 倍”。且不论这些程度副词和数据的可信度,在这样的类似电视购物的宣传语的狂轰滥炸下,普通人早就癫狂了。

有人说苹果的市场营销做的很好,是经典范例。无可厚非。可是市场营销本身就是利用人类在不同激励下作出不同反应的本能来驱使人作出购买行为的一门学问。换句话说,营销关心的是“人为什么购物”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将这个原因最大化,使得最多的人作出最多的购物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片面的呈现事实,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调动情感因素来制造购买行为是常用手段。前两者通俗的说法是忽悠,而第三者叫做玩弄。

来看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不同,苹果的产品页面简单明了。其特点是字号大,图片大,语言简短(不一定精简)。和乔布斯的产品发布会上所使用的幻灯片一样,通常在一个视野里只表达一条消息。这是典型的西方营销手段:用简单的方法表达一个观点。而大号的事物又使得人类特别容易注意到它,而且大号的事物又特别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前者比如大号的宣传画;后者比如相同的影片,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看和在家里的电脑屏幕上看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在这种简单,短促的犹如流行乐里的鼓点或者电吉他的刺激下,人的情感因素通常会占据主导,进而对页面上表达的消息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在其鼓动下作出购买行为。并将宣传资料告诉自己而自己在下意识里认同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加以传播,此刻,果粉诞生了。

再来看乔布斯的产品发布会。就视觉而言,发布会上的东西都极尽简洁之能事。纯色的背景,宽阔而无杂物的讲台。平面设计原理里有一条是关于留白的。在一张白纸中间放一个物品比在一张布满杂乱笔迹的纸中间放一个物品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这点或许信息论可以解释,无噪音的背景里所包含的信息比噪音中包含的信息要更容易分辨。而在这样的手法下,一个又一个简短但模糊却充满鼓动性的消息被传播出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世界的”,“跟前代比如何如何好得多的”——一场表示极端的形容词的风暴。观众被调动起来的对极端的渴望直接造就了饥饿销售里的饥饿二字。接下里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首发日的彻夜排队,黄牛党,等等一切由苹果产品销售带来的疯狂的现象。

最后来看苹果的产品。在最大化购买行为这一目的的驱使下,苹果给它的产品寻找了最快速最直接的诉求点:感官。苹果产品的外观都可以称作惊艳。当然惊艳这个词依旧表达的是感觉,其背后的实质是简洁统一而且单一的设计元素。套用上面的理论,在没有杂音的环境下发出的声音更能被听众接收。所以产品的设计越简单,设计元素越少越好。论设计,在这点上thinkpad是另外一个例子,通体的黑色,持久不变的顶盖设计,与唯一的始终处于右下角的产品商标。苹果的产品也是如此,通体的金属色(以前是白色),整体观强的外形,以及永远在顶盖中间,会发光的,顶盖合上是倒着,打开了才立过来给别人看的商标。简单的设计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省了时间,就比其他人赢了一大截。

苹果产品诉求点是感官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软件中的动画。采用动画实现过渡效果在很多系统里都可以见到,在windows 98的年代菜单就可以以滑动的方式打开了。诺基亚那些黑白屏的手机里有时在菜单切换时也会见到动画的影子。而苹果将其大规模应用到自己的系统中,而给尝试的用户带来另外一种感官上的愉悦,进而掏钱。

当然这两者只是例子,并不是说采用了简洁的设计风格和统一的设计风格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产品。举这两个例子的原因在于说明苹果产品调动感官来实现诱导顾客购买的实质。

而果粉,则是不太了解这些形容词背后的真实含义,任随自己的感官被各种因素调动,遇上质疑和思考就直觉般的引用之前看过的所有来自苹果的宣传资料上的词汇的不明就里的用户。果粉被果黑猛烈攻击的原因,恰恰在于其不明就里还偏偏不知道自己不明就里。果粉的言论通常带有断言性质。“我这个是好的,你们那个不好”,“这个速度快”,“苹果产品适合于制图”,“苹果产品人性化”,“用户体验优秀”等等等等,这些带有断言性质的言论本身显得偏颇,通常又得不到具体证据的支撑,或者得不到具有像断言本身一样绝对性的证据的支撑。果粉本身也无法找出这些支撑因为他们口中的这些话语多数是从苹果或者其宣传资料上照搬过来的,他们只是照本宣科。而照本宣科,是另外一样让果粉显得无知而且傲慢的行为。

和果粉不同,果黑热衷于指出苹果使用的那些极端的形容词背后的真实情况。苹果或果粉如果说它的产品快,那么果黑会问,有多快?苹果或果粉如果说它的产品好,那么果黑会问,有多好?到底哪儿好?在这一切之后,果黑会再自问:我用的上么?和通常的科技公司态度一样,果黑是理性的。果黑购买产品是因为产品能够满足某项需求,如果果黑购买了苹果产品,那么也是因为他有意识的认定了他需要满足他的审美需求或者其他功能需求。而苹果和果粉的充满激情的鼓噪在这种态度面前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这部分人是商业宣传里“永远不能改变”的那类。而非死忠那类,不需要争取。亦非人云亦云,其支持可以被争取的那类。

而性情的果粉和理性的果黑碰到一起的时候,论坛上常见的以苹果为话题的长篇吵架贴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