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乱弹琴

新加坡英文杂记

上周四与公司一美国同事一起吃午餐,期间不知怎么的聊到了新加坡的语言。说到新加坡的中文,我不由得说了一句“我不觉得新加坡教的是正确的中文”。然后他立刻接着我说“噢,英文也一样.”然后我俩都笑了。

接下来我们兴致勃勃的聊起了新加坡英文的种种现象。他说他的感觉是很多时候他能理解但是那根本不是他从小到大所听的英文。奇怪的地方包括词的用法和语法。接下来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本地人说“I’ll do it by today.”来表达“我今天之内完成这件事”的意思,但是这个“by today”在他听来就是完全错误的用法。因为如果说“by”是什么什么之前,所以如果说“by today”那说话人隐含的意思就是这件事情昨天就已经做完了。正确的说法是“I’ll do it by the end of today.”

还比如本地人说“My fist is impacting on the table.”这儿不应该有“on”。impact用作名词的时候后面可以接on但是这里是动词……

另外他提到这里的英文里存在很多在他看来很少用到或者说只有商业广告之类场合才用的“buzzword”,就是“大而空的词”。最常见的例子是“leverage”。这个词他几乎没听见过,可是在这边却用的很多。如果要表达类似的意思,“take advantage of sth.”更常用。搞笑的是,本地的leverage的用法也错了,换句话说,“leverage on”是错误的用法。另外就我的经验,当我在美国说出“proceed”的时候,旁边的人都以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看来这个词也不常用。

我还看见过“emergency ambulance”和“population census”。都是意义重复的例子。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写下来给自己提个醒。

反思信息时代

观察家们为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欢呼雀跃,分析师们为信息时代带来的无数新的机会摇旗呐喊,互联网的倡导者们声称随手可得的信息是互联网平等性和开放性的象征。我想问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信息吗?

当阅读已经面目全非

不时可以看见有人在论坛上网站的留言里提到自己的RSS阅读器里已经堆上了多少多少的文章。帖子下面声明或者不声明“我只看了标题”、“或者我只看了开头X段”(X为自然数)就回帖的人也不时会见到。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到“看书看不进去了”。如此种种,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阅读多了,反而让人不会真正的阅读了?

相信所有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打开某门户网站或者资讯网站,鼠标一阵狂点在浏览器后台打开任何看上去有意思的新闻标题,等主页拉到底了,再逐个阅读刚才打开的那些网页,通常读到一半就直接拖到最后看结论,然后自己告诉自己“后面还有那么多,这篇我已经读完了”,再接着关掉这篇文章,开始对下一篇进行相同的动作。

而到最后,对于刚才读了些什么,往往毫无头绪。

效率带来的问题

这样的阅读习惯来自拨号上网按时间计费的时代。浏览主页然后让真正的内容在后台加载可以显著缩短自己的在线时间,从而节省大把网费,要知道当时3块每小时的网费也不算便宜。其实质是多任务:一个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普遍具备的特性,通过很快的来回切换正在运行的程序来增加CPU的使用率,从而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在这儿,这样的阅读习惯让网络在不用的时候在后台传输数据,达到利用闲置资源的目的——很聪明,很高效。

可是跟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回复之前程序运行的环境一样,在不同的思路中来回切换同样需要付出努力来回想刚才的思路。而对人来说这是更佳困难的事情,当同时处理的事情书目多了之后更甚。于是当我们真正读到那篇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在大多数时候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没有了动力就没有行为,所以多数的文章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读了等于没读,这还是阅读么?

未过滤的信息

互联网的簇拥时常叫嚣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在于人们可以实时传输各种各样的信息到世界各地。于是我们看到各大门户网站对于世界上各种重大事件都有“文字直播”;各种专题网站对于业内发生的事情也是在第一时间就加以报道。非快不求。可是这类信息通常十分琐碎而且杂乱无章。以IT网站为例,各种只有一小段的“新闻”、“快递”充斥着网站的各个角落。其内容无非是某厂商又发布了某某产品,以及一些关于产品特征的只言片语。如果你不是特别关心某产品的话,要把分几天从不同渠道流出来的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再组织消化相信是很艰难的事情。而要形成系统和体系,那就更难了。

而平面媒体在这点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出现在平面媒体上的信息都是有一定报道价值的,相信没人会为一份满是零碎资讯毫无组织的平面媒体买单吧。而平面媒体对于信息的归类让我们可以在阅读某个板块的时候将注意力专注在某一个方面,而不像阅读网页那样,一会在产品资讯,一会在产品评测,一会又变成了业界趋势,下一页又变成了某成人网站

我的担忧是:网络阅读的流行会不会造就无数的“信息储蓄罐”而非真正的有学识和想法的人?

关于个性化

另一个关于网络的赞美在于人们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是当人们只关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后,当人们从来不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外的东西的时候,那会发生什么?

一项关于互联网的调查表明,互联网上的人们倾向于“在相同的论坛和具有相同见识的人重复类似的观点,不停的反刍自己那些已经说了N次的话”。具体的调查我无法给出,所以考证派可以完全无视我这段。由此可以解释论坛里不时出现的“一言堂”骂贴,也可以解释互联网上的言论为什么都如此极端:在类似的人里,在有限的表达方式上,似乎只有“搏出位”才能达到显得与众不同的目的。

于是我们看到身边的人似乎跟自己的爱好越来越不一样,似乎对社会的看法越来越偏激——因为他们的同好,他们的战场都在网上。现实离他们已经越来越远了。

虚假信息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人很容易的可以将信息发布给很多的人。可是不是所有发布信息的人都心怀好意。比如:

“印度的人均GDP超越中国”

看到这样的新闻,你会不会会心一笑?而当这样的标题夹杂在无数的其他标题中的时候,你会仔细思考它的真伪吗?

同样的,网上流行的枪手也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当你想查看某感兴趣的手机的使用体验的时候,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你会如何判断?一定是说某种观点的人多那就是正确的吗?要是我告诉你用程序可以瞬间发布成千上万的信息你又作何想法?

本不该是这样的

有人说年轻一代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远远高过上一代。我对此表示怀疑。我们或许每天面对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上一代,可是要锻炼出对巨量信息足够的筛选、汇总、归纳的能力,不是“在信息时代长大”就足够的。这个或许程序可以作为佐证:还没人能写出能够完全有效的归类信息的软件,而程序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维。

信息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坐下来阅读了?

[激动]开始上班

自立!自立!

公司不大但气氛不错。24寸的显示器感觉“视野”很宽广。

后面PS3和Wii都有,还有各种玩具。

电脑很自由,qq迅雷挂的自由自在。

最重要的,不用穿那身把浑身捆的绑紧的衣服还有那种看上去油光可鉴但是极其不舒服的鞋子。

浑浑噩噩的日子依旧继续~

打败不支持中文的电脑!上班也要玩!

现在做的零工用的电脑不支持中文,给我的用户账号又是受限账号,想自己添加中文支持都不行。不过没关系,这个问题当年windows还没有中文版的时候就存在了,当年的解决办法是用一种叫中文平台的外挂,将那些显示不出来的中文转换成可以显示的中文字符。放到现在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当年那些著名的软件比如中文之星,RichWin97都不见踪影了,唯一坚持到现在的是一个叫南极星的东西,而且这东西到现在还在坚持版本更新,虽说是棒子国的东西,还是佩服一下。

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网上下个破解版南极星,放到u盘上,要用的时候运行就是了,而且这东西自带各种中文输入法,相当方便。

接下来的问题是运行qq。一开始从网上下了个绿色版的qq,无奈疼讯写的软件相当独特,南极星拿它没办法,所有的字符都显示为框框。于是换个办法,下载绿色版的chrome,然后用webqq。选用chrome是它执行javascript的速度比较快,而且比firefox小巧一点。

让你锁!让你限制!劳资照玩不误!

你好,世界

就这样,这个窝搭起来了。主要用途是耍贫嘴发表无聊感想记录生活兼打发时间。

既然这么多用处,那么第一步就是:更改俗不可耐的标题Hello World。但是发现现在这个似乎更加的……冷。

接下来边填字边装扮这个地方吧。